当前位置:IT09数码网 > 生活 > 教育指南 > 正文

畅谈银行业三大趋势

http://www.it09.cn 时间:2012-09-17 13:38来源:新浪



    北京9月12日电 (记者苏雪燕、徐岳)未来银行什么样?在2012年夏季达沃斯的“未来金融”分论坛上,海内外银行高管和专家,与公众分享了银行正在发生的变化:传统业务正在面临移动支付、“人人贷”等新兴业务的冲击,网上银行正在取代物理网点,银行呈现“全能”的综合化经营特征。

    足不出户转账付款 网上银行取代物理网点

    “过去是到银行排队买理财产品,去得晚就卖光了。现在开通网上银行就能直接购买,省时又省力。”在天津一家高校工作的李霞告诉记者。记者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银行已经开通网上银行,且业务量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这不仅帮助银行降低了开设网点的成本,也帮客户节省了时间和精力。

    “过去是金融精英阶层在做贷款,将来,老百姓人人可以自己做金融。”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论坛上表示。

    以工商银行为例,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工行电子银行业务的交易额达160万亿元,累计办理的业务笔数达171亿笔。目前,工行电子渠道完成的业务量在全部业务量中的占比已达到73%以上。

    招商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不仅通过网上银行滚动发售,还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销售。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虚拟渠道打破了传统的区域分割,产品直接面对所有零售客户,整体销售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当前,银行还面临网络信贷强有力的挑战。知名网络信贷公司——“人人贷”的公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有1700名资金需求者向超过10000名理财者募集了资金,交易量达到1.3亿元。

    马蔚华引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传统银行若不改变,将是21世纪行将灭绝的恐龙。”他认为,商业银行必须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主动适应变革。“招行从最初开始做零售金融,到此后借助互联网发展,现在网上金融对传统网点已有超过90%的替代功效。”

    随时随地手机付款 移动支付取代传统支付

    “我们预计2015年全球移动客户将达到10亿人,移动支付金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亚洲69%的客户愿意使用电子交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渣打集团执行董事兼亚洲区行政总裁白承睿说。

    所谓移动支付,就是指银行客户将账户与手机绑定,从而实现随时随地转账消费。

    移动支付的兴起,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手机上网普及密切相关。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

    与会嘉宾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影响人的生活,进而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这就决定了,银行只有发展以科技、互联网为支撑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占据先机。一位参会嘉宾还大胆预测:“中国在发展移动支付领域具有先天的优越性,发展潜力超过任何一个国家。”

    数据显示,去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额为2400亿美元,到2015年这一数字若达到业界预计的1万亿美元,移动支付年均增长率将达40%。

    “虽然商业银行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科技进步能够改变社会需求,也就进而改变银行的服务功能。”马蔚华等银行高管表示,在信息革命的影响下,移动支付潜力巨大,如果银行能够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会面临非常广阔的市场。

    享受一站式服务 银行呈现全能化特征

    随着金融市场以及客户需求多元化的发展,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正在出现交叉、合作乃至竞争的态势,银行综合化发展势不可挡。

    摩根大通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杰夫·艾尔文在达沃斯论坛上指出,未来银行是要根据企业需求来服务的,服务内容可能包括股市融资、并购融资、信贷、理财等多项内容。

    实际上,当前中国银行业早已显现出全能化的发展趋势。许多银行拥有保险、基金、信托、证券等多个金融牌照,并发展理财、投行、国际业务等多种业务。“目前,中国已有18家银行拥有投行业务,短短五年内,中国银行业在亚太区投行业务的占比从4%增长到了17%。”杰夫·艾尔文说。

    “虽然目前中国银行体制仍是分业管理,但综合化经营模式已经列入政府的视野,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也在加大力度。而且,政府和监管机构对银行这些转变的态度是积极的。”马蔚华说。

    广发银行(微博)行长利明献则表示:“信托、保险、证券、理财平台都想做银行的生意,但一般民众都相信,银行是最值得信赖的机构,因此很多产品都需要经过银行这个渠道来销售,这些业务又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了竞争压力。我们认为,未来不同的产品、服务将整合在中国银行业的金融服务中,形成银行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IT09数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