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IT09数码网 > 生活 > 教育指南 > 正文

穷到极致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http://www.it09.cn 时间:2016-12-16 01:17来源:原创整理

每一个文艺而理性的人

都置顶了“周冲的影像声色”

  

  

  前不久,《长江周刊》为我做过一个专版。访谈中有一个问题:出身农门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我说,更深切地了解人间疾苦,以及人性善恶。

  因为版面关系,答案展不开。

  我想说的太多了。

  我所出生的村庄,几乎所有家庭,都被贫困这张大网所捕捞。

  除了屈指可数的几户不愁吃穿,其他的,大多在贫困线上挣扎。

  生存资源是土地,谋生手段是力气。面朝黄土背朝天,苦累贫病,不得停歇,但境况年年如一。

  早在童年时,我就对教科书上鼓吹的“贫穷是一种美德”,产生深深的怀疑。

  因为我知道,贫穷不是美德,而是噩梦。

  它除了让你羞耻、窘迫、短视、不自由,而且会将人性中的阴暗面,逐一催生、放大、膨胀,直至不可控

  因此,穷人的犯罪几率居高不下。

  相比于富人,他们更可能冲动、残暴、仇恨、铤而走险、不计后果。

  萧伯纳说:“当最大的危险,即贫穷的危险萦绕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时,安全——文明最重要的基石——是不存在的。”

  有一回闲得无事,回想了一下村庄里的人,发现参与过犯罪的,一双手都数不过来。

  而走在犯罪边缘的,更不必说。

  然而,不论如何折腾,多年以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生活质量都没有太多改观。

  依然为钱发愁,依然不被尊重,而财富、见识与资源的多寡,横向比较起来,和父辈并没什么变化。

  

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的收支

  和村里人一样,我父母都是农民,半辈子在土地上谋生。

  白手起家,一穷二白。

  到弟弟妹妹出生,我家全部经济来源是:四亩二分田,三亩地,菜园两个,猪两头。

  来算一下一个普通的五口之家,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活下去。

  四亩田,人手少,没钱买肥料,长势不旺,所以收成都很一般,亩产大概三四百斤。四亩田加在一起,大概一千三四百斤。种双季稻,双抢时节每天忙到夜深,累成狗,乘2,两千六七百斤。

  新谷出来,首先要交公购粮。

  公粮。公粮每亩30斤,即130来斤,满满一担谷,必须无杂质,干燥,饱满。

  每年交粮,父亲都会把最好的那一担,挑到粮库去。

  没有一分钱。

  购粮。购粮每亩140多斤,即600多斤。有部分报酬,100斤17块。随着物价,有所浮动,但均低于市场价,大概折半。

  (因为这个,我打问母亲,母亲打回村,问了一圈村里人,证明是事实,才写上来。)

  交完公购粮,卖完谷,所余的粮食,年年都不够吃。

  青黄不接时期,米缸已空。

  怎么办?借。

  借100斤谷,要30斤的利息。

  一般借3担。

  第二年收割,还4担。

  第三年就得借更多。涸泽而渔,恶性循环。

  以透支资源来填补亏空,必然导致更大的亏空。于是,在粮食上,我家就有了一个愈来愈重的负荷。

  地里种花生、红薯、大豆。红薯喂猪,花生大豆收成每年大概700多斤,一部分留来吃,一部分拿来卖。

  六七毛一斤,可得两三百块。

  猪是最值钱、最容易变现的资产。

  但一般不到200斤时就杀了,200斤还是猪苗,长势正好,一天能长一斤,但到了开学,急需用钱,没有其他方式。杀!肉一块一斤(80年代),能卖200来块。

  以上就是所有收入了。

  我们家五口人,衣食住行,虽然一再压缩,享乐性的东西,想都别想。(我参加工作前,家里都没有电视机,不是怕干扰,纯因穷。)

  但不论如何精减开支,保健、学费,以及村里的红白事送礼,却是逃不开的费用。

  犹记得每年开学前,家里的大人和小孩,都陷入浓浓的焦虑。

  那时学费高,小学的学费就要140块左右。我妈说,就是把家里的余谷卖光了,也凑不齐你们的学费。

  最后的举措往往是卖几担谷,借一部分高利贷,才勉强凑齐,送我们上学。

  粮食有利息,钱也有利息——高利贷5分利,100块钱,每个月要还5块,一年,就得还60。

  以我家当时的经济能力,还利息都难,还本金,则是不可能的任务。

  就这样,利滚利,息滚息,家里负债越来越多。

  我父母像两头负轭老牛,终年不松套。

  忙完田里忙地里,忙完地里忙家里,到了夜里,又忙着操持家务。

  但无论如何辛苦,还是越来越穷。

  紧急用钱时,四处借债,考虑到我家家境,无人愿意伸手。

  我说无人,真的毫不夸张。

  很多时候,父亲早上出门去借钱,到了夜深回来,一分钱没借到。

  谷子、花生和大豆都难卖,大家都是种田人,没谁要这个。

  吃商品粮的人,到底是太少了。

  有时候,父亲大清早挑着一担豆子出去,到了镇上,赔尽笑脸,没人要,夜深又挑回来。

  心灰意冷,满目无光。

  而且,命运不会因为穷人的困窘,而心生悲悯,对你另眼相待。

  相反,你迎来的,很可能是祸不单行。

  有一回,父亲被拖拉机辗过,他大难不死,活了过来,醒来后,说:“我想过,如果我残了,也不会拖累你们,就一口喝乐果(农药)死掉,不给你们添麻烦。”

  他大病未愈,去搞副业。

  一个人,带着一个铝罐,和一床被子,呆在原始丛林里,伐木,烘烤,背到大山那边,卖了钱后再原路折回。

  路远,一天只够一趟。山路崎岖险峻,他时跪时立,膝盖磨得血肉模糊。晚上睡在黑洞洞的树林里,没有帐蓬,没有防护,野兽与夜风的声音此起彼伏。

  有一回他看到几颗树,以为是桂皮,剥了一蛇皮袋,兴致勃勃地带回来,说可以拿来卖。

  没想到什么也不是。

  村里类似我家状况的家庭,虽然不多,但也不少。

  在80年代,南下打工的热潮还没有兴起,大家没有其他来钱的途径,只有更努力地刨作。

  土坷垃敲得更细,耘禾耘得更勤,水放得更足,农家肥挑得更多。

  也许有人说,可以做小生意啊!真是“何不食肉糜”的天真!

  如果有那个本钱,早已境况好转。

  但没有。

  我在整个小学阶段,没看到我们家有过闲余的一块钱。往往要买一包盐,都得得攒上几个月。

  就这样,因为制度不完善、资源短缺、人际低效、希望微渺,我们困在西西弗斯式的苦役中,日日如斯,年年如斯,循环往复。

  而贫穷所带来的危害,远不止生活的不便,物质的缺乏,更可怕的,是对精神的逐渐摧毁。

  

贫穷后遗症

1,没有尊严,于是看轻底线

  每年年关将近,都是劫难。因为要债人从腊月开始,就坐满屋子,比狠似地,逼着我们还钱。

  这些债务都不多,赊肉的十几块(一般两个月吃一次),看病赊药的几十块,春耕时赊了两袋化肥,犁田时赊了两天牛,去年开学时没学费,借了别人三十块......

  各种债主凶神恶煞地站着,逼迫、威胁、骂骂咧咧。

  除夕晚上十点,还有人杵在我家,翻来覆去地逼债。

  “今天不还钱,你们这个年就别过了!”

  “再过一个月吧,开年就还!”

  可是,开了年,我们姐弟又要报名,学费还没有着落。怎么还?怎么办?年关一至无宁日,愁云惨淡,无计可施。

  “一个月,一个月,我都来过几次了,次次这样说。就十几块钱,哪里省一下不就出来了,还要我催几次?我们家也要过年的,没钱怎么过年?”

  “明年一定还,一有钱第一个还你。”

  如是再三,父亲赔着笑,好话说尽。直到转钟将临,看我们家徒四壁,孩子没新衣,盘里没油水,过年肉都没有,实在什么也掏不出,债主才会不甘地离去。

  然而也有例外的时候。

  有一年,我们家遇见一个顽强的债主,除夕都没走,留在我们家,睡觉,大年初一醒来,继续讨要。

  我父亲毫无办法。

  那时候,表叔的妹妹从外地回来,带了一个据说很有钱的男朋友,表叔在家里请吃饭,几大桌。

  我们家人都去了。

  债主寸步不离地缠着父亲,也去了。

  我们深以为耻,其他人也面面相觑,都觉突兀尴尬。最后,表叔觉得不妥,借了我们家二十块,还了他,才走了。

  我父亲年轻时生得美,争强好胜,才艺也多。无奈爷爷的成分,家底的贫薄,他不得不一再低头,去求,去借,去告饶,去下跪,去承担他年轻时所不愿意承担的一切。

  但愈是这样,愈是不被尊重。

  他感到四面皆墙,八方寒意,生存空间越发逼仄,渐渐自我轻贱,形成一种新的生活哲学:有钱,就有一切。

  这当然没大错,但他还反过来悟了一下: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

  世界不把我当人看,那么,我也不会把自己当人看。

  他看到妖冶的年轻女孩,出手阔绰,有房有车,羡慕得不行,恨不得把我和妹妹也赶去挣快钱。

  我提醒他:“那么年轻,又没本事,还戏戏浪浪地,这钱肯定是不干净的。”

  我父亲说:“那也是本事。”

  贫穷是一种悄无声息的剥削。它从你的尊严开始,剥夺自信、剥夺良知、剥夺希望,变成另一个人。

  他会因为改善生活的迫切,底线一再下滑,动用非理性、非正常甚至非法手段,去满足自己。

  因此,我们邻近的许多女孩,初中未毕业,就出外打工,用身体挣钱;

  而男孩们,有很大一部分,在城市的某个夹缝里,用暴力谋生。

  

2,自觉卑微,于是不敢追求

  上初中的时候,我离开家,在镇中学住宿。

  周五放学,周日返校。

  返校时便会炒一瓶菜,用玻璃瓶装好,作一星期的下饭菜。

  家境好的同学,可能会带些干鱼、肉片炒笋、肉片炒酸菜什么的。

  我也带酸菜,干的,没啥油,灌满一大瓶。整整五天,就只吃这个。

  有一回酸菜也没有,就带了一小瓶霉豆腐。

  家里没钱,因此辣椒粉也没有,就是将豆腐块加了盐巴,在热锅里滚了滚。

  那时学生住的是集体大通铺,被子挤着捱着,席地而摊,起床后就卷起。箱子排在走廊里。

  走廊两面皆墙,光线不好,看东西不能细辨。

  有一回,我用饭票(用米换的)打了饭,打开箱子,就着霉豆腐吃饭。

  有几个女生经过,在黯仄仄的光线中,看见我正在吃一碗白森森的东西,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揶谕说:“周冲,你吃白饭啊?”

  我说:“不是啊,有菜。”

  她们以为我强词夺理,走远了些,簇在一起,低低地说些什么,眼光时不时向我瞟来。

  再以后,我用了两毛钱,打了一碗菜汤。

  汤喝完了,菜叶子一片一片挑出来,放在瓶子里。

  不吃。

  每次吃饭时,都挑出来,摆在饭上,让别人知道:我也有菜吃。

  上初二时,我的成绩已经是全校第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IT09数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