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IT09数码网 > 热点 > IT产业 > 正文

“重庆制造” 该打什么牌

http://www.it09.cn 时间:2012-08-08 13:56来源:搜狐



     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

    飞机坦克也可打印?

    号称工业魔术师的3D打印机,正在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在中国第一家3D打印服务公司杭州铭展网络科技公司,摆放着两台看似和普通复印机别无二致的机器。唯一的不同是,它们打印时不用纸而是粉末。

    打印机工作时,这些粉末会一层层地被特殊的胶水粘合,按照不同的横截面图案固化,一层层叠加,像做蛋糕那样创建三维实体,一个完整的物品就会这样成型。

    通俗地说,3D打印类似于牙医的工作流程。当医生决定修复牙齿时,就通过计算机生成牙齿的模具造型,并按照指令用精密仪器将粉末材料熔合,当场就制造出一个小部件,可以严丝合缝地安装或填制在牙床上。

    目前,用3D打印机,杭州的这家公司已能打印出运动鞋、概念自行车、建筑模型以及魔兽世界游戏人物模型等。

    如果把粉末变成树脂、尼龙、石膏、塑料等工业材料,3D打印机会怎样?

    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新书《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说,3D打印机的问世,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人海战术”被抛弃

    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数字化制造及大量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为标志,具有以下特征: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小;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要求生产者要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

    换言之,规模生产、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将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个性化甚至定制生产的产品,由此导致工业生产对于劳动力数量和劳动熟练程度的依赖大大降低,劳动者的创造性将成为主要竞争力。

    按照《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界定,前两次工业革命,一次以纺织机的发明为标志,一次以福特汽车自动生产线的建成为标志。

    但无论怎样划分,前两次工业革命都是把复杂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简单、重复性环节,把工人简单、重复性的动作进行量化,总结出最优化的规范,仿佛是给活人的动作编程人也因此变成了机器这在卓别林《镀金时代》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质上还是“人海战术”。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颠覆之处,在于彻底抛弃“人海战术”,更加强调创造性。

    重庆汽摩界一名人士这样描述“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客户提出包括外形、发动机、压箱等部件的个性化需求,汽车工程师根据其需求在电脑上制定参数,然后由3D打印机打印出零件,最后组装成整车。

    整个过程,既没有车间工人的“汗流浃背”,又没有销售人员的“苦口婆心”。每一辆车都是个性化的、人性化的。

    创造力才是产品核心竞争力

    如果“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是如此,那么,中国的主要“比较优势”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将丧失。

    近日,德国体育用品制造商阿迪达斯表示,公司将于10月底关闭在华仅有的一家直属工厂,把生产线迁往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

    而早在三年前,耐克便关闭了公司在华仅有的一家鞋类生产工厂。

    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一项调查表明,37%的美国企业正计划或积极考虑把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

    根据初步估算,在运输、计算机、材料合成、机械等领域,到2020年时,10%~30%的现在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将在美国制造。这部分产值大致为200亿~550亿美元。

    这一事实正在发生。截至2012年3月,外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连续第五个月下滑,比去年同期下降了6.1%。

    发达国家资本回流的因素有二:首先,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下降。一部售价499美元的iPad,制造成本仅为33美元。更何况由于自动化程度高,美国工人的生产效率是中国工人的三倍左右。其次,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要求生产者要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发达国家工业的生产环节“外包”,距离远、周期长,已不适应新的市场形势。

    分析人士指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创造力才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直接从事制造业的人数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的比例还将大幅下降。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由此断言,“中国制造”有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终结。

    “重庆制造”暗藏危机

    “第三次工业革命”悄然来袭,但身居内陆的重庆似乎还没有感受到。

    纺纱机问世于18世纪中后期,当时重庆和全国其他省市一样,沉浸在康乾盛世后期、GDP世界第一的妄自尊大中。福特流水线诞生的20世纪初,重庆当时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的现代工业体系。

    随着抗战工业内迁、三线建设和重庆直辖,我市目前已经逐步建立起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并初步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优化。1997年直辖之初,重庆工业总产值只有1150亿元,这一数字在2011年达到1.39万亿,是15年前的12倍。

    7月22日,我市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在全国工业增长不断下行的趋势下,我市2、3、4、5、6月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6.1%、16.3%、16.4%、16.4%、16.5%,增速全国排名也从年初的第13位上升到第5位。而在2010年,重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3.7%,全国排第一;2011年增长22.7%,继续领跑全国。市经信委称,“重庆制造”正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

    但是,与欧美和我国发达省市比,“重庆制造”依然显粗放、品牌总量偏少,更多地靠“人海”而非创新取胜。

    据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介绍,衡量一个地区劳动效率和经济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人均GDP。资料显示,2011年,重庆人均GDP为20219元,在31个省市中排名第24位。

    就所谓的创造力而言,目前我市研发费用在GDP中的占比仅为1.3%,远低于2.4%的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目前我市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六大重点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制胜法宝依然是“人海战术”。

    以创新实现自然过渡

    如何才能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出路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业环境的优化和政府管理机制的创新。

    具体到我市,重庆社科院研究员王秀模认为,国际高新技术主要集中在空间、军工和医疗三大领域。我市在军工方面有明显优势,关键在于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其中人才是核心问题。“人才问题并非简单地引入多少院士,更需要注重本地人才的培养,尤其是根据项目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如我市笔电产业,从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两个层面,为整个产业集群定向培养人才。”王秀模说。

    杨庆育认为,距离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描述的新的生产方式的到来,还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重庆有充分的时间。同时,劳动用工减少与创造性是因果关系而非平行关系。

    “在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背景下,当前我市依然需要毫不动摇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此来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增强紧迫感,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创新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之路。”杨庆育说:“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一个自然过渡、水到渠成的过程。”

    上半年,我市汽摩产业由过去40%的工业占比调整为27.9%,而代表高新技术的IT产业,由过去几乎为零提高到现在的15.4%。

    “一系列数据已经表明,重庆正走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道路。”王秀模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IT09数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