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IT09数码网 > 产业 > 财经资讯 > 正文

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http://www.it09.cn 时间:2012-08-04 11:39来源:人民网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继续活跃的一年。以重庆征地拆迁“钉子户”事件和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代表,网民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7年也是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工作趋于稳健和有序的一年。中央政府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互联网反映出的社情民意,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本文将扫描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重大话题,从中透视本年度中国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演变趋势,分析政府处理互联网舆情的得失。

     一、互联网舆论形成机制

    1.中国网民的年轻化特征,高学历群体互联网普及率高

    互联网的出现和勃兴,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社会的舆论空间。

    据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参与人群。

    中国青少年的网民数量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与互联网发达国家的网民年龄相比,中国网民更加年轻,25岁以下网民占51.2%,30岁以下占70.6%。可见青少年是网民的主力军。中国18岁-24岁网民互联网普及率高达43.4%,即每10个这一年龄段的人,就有4个是网民。年轻人口无遮拦,更乐于对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由于这一代年轻人的娱乐化倾向以及互联网管理方面的原因,青少年和学生的网络社区中,政治话题不占突出地位。

    在中国网民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网民占4成还要多,达到7121万人;大专及以上学历居民中互联网普及率超过90%。在这一群体中,中国与发达国家互联网普及率水平已经持平。较高的学历成分使网民对社会政治关切度高,参与网络舆论的热情高,网上发言的质量也较高。有传统报纸的群工部编辑反映:网上BBS帖见解的深度普遍超过报纸的读者来信。

    2.中国互联网舆论平台十分发达

    网民意见的发表与交流平台,首先是那些大众网络媒介,如门户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BBS)、聊天室(Chat Room)、即时通讯(腾讯QQ和微软MSN等)、聚合新闻(RSS)、维基(WIKI)。这些虚拟空间的发达程度,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中国拥有130万个BBS论坛,规模为全球第一。几乎所有门户网站都开设BBS论坛。在“百度”网站,网民可以就任何关键字设立专门的论坛,任何对此事件或话题感兴趣的网民都可以到论坛发表言论和图片,平均每天发布新帖多达200万个。几乎每条受网民关注的新闻后面都开设了跟帖,网民可以随手在新闻后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热门新闻的跟帖达到几十万条。而西方国家的网民大多只能通过电子邮件向编辑部表达对新闻的意见。即时通讯方面,2007年第三季度活跃账户数3.88亿,为世界之最。很多中国网民人均拥有多个即时通讯账户。特别是腾讯QQ,最高同时在线用户为1950万,成了中国年轻人交流沟通的便捷工具。在前几年一些城市的排日风潮中,互联网即时通讯与无线手机短信发挥了重要的沟通媒介作用。

    在小众网络媒介方面,首选博客(Blog)。据CNNIC发布的调查,2006年中国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3375万个,博客作者超过1749万人(一人可能拥有1个以上博客空间)。虽然博客在中国呈现出浓厚的娱乐化倾向,网民建博客的目的(可复选),83.5%为了“记述自己的心情”,但同时也有60.2%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阅读博客已经成为网民上网习惯的组成部分。经常阅读博客的活跃读者有5471万人。新浪网各频道中,Page View数量第一的就是博客。个人网站虽然内容比标准模板的博客丰富得多,占到中国全部网站的21.9%,但其对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力还是要逊于博客。

    3.网络舆论压力十分强大

    在互联网上,网民针对那些关系到自身利益或者是自己所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包括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政府决策、公众人物言行等等,比在现实世界中会更积极地发言。互联网超越地域、阶层、文化程度的限制,它的互动性和匿名性,都非常适合更多的民众自由表达意见立场。互联网一个突出的优势,是网民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在现实世界中由于职业、地域等因素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群,在网上忽然发现彼此可能拥有相似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偏好,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可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

    网络舆论关注的公共事务素材,一方面是来自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的报道,另一方面来自网络原创,尤其是BBS上网友自行发布的新闻和传言。如果传统媒体的报道由门户网站转载,并以专题形式予以突出宣扬;如果网上传言得到传统媒体的证实,网上观点得到传统媒体的声援,那么这种网上网下的交互作用,会促使舆情汹涌,形成强大的舆论声浪,对当事人特别是负有社会管理责任的公权力形成压力。

    4.互联网逐步成为舆论“主流媒介”

    舆论可以通过口耳相传(比如先民诗经的“可以怨”),也可以通过其他物质性的信息载体传播(相传尧时交通要道设“诽谤木”,即今天的“华表”)。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是舆论传播的主要渠道。比如,党报系统大都设有“群众工作部”,负责处理读者来信,一部分公开见报(党报普遍开辟“读者来信版”),一部分作为内参呈报上级党政部门,一部分由报社转给读者所在单位提请关注解决。“文革”结束后,《人民日报》还开设“今日谈”栏目,刊登小言论,贴近生活,一事一议。但靠读者来信反馈舆情,规模和数量非常有限,特别是缺少读者之间的多向交流,难以形成强大的舆论态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已经锻造出一个新的舆论形成机制。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真理标准讨论主要是依托于官方纸媒,由《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加上新华社国内部大声疾呼,那么今天牵动全国的舆情不少是以互联网为发端,至少也经过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传统媒体审慎强调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取舍新闻和评论,民众真实的社会印象、对公权力的真实评价有时反而需要从互联网上寻觅印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全国影响的批评报道往往出自《人民日报》(如报告文学《人妖之间》)和中央电视台(如“焦点访谈”栏目);几年前大学生孙志刚在广州因为被不当收容而致死,经报纸披露后,在互联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广大网民和法律专家强烈关注,最终促使政府废止城市流浪人员乞讨收容制度。即使是同一家新闻单位,比如《人民日报》及其主管的人民网,在广西南丹矿难中角色也有分工。报纸驻广西站记者发来的稿件,首先和主要在人民网发表,揭露黑心矿主和地方政府瞒报事故的真相,激起网民公愤,“强国论坛”上骂声一片,中央领导做出严厉批示;此后《人民日报》才跟进报道。这次以互联网为主的舆论监督,不仅重惩了不法矿主(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和原南丹县委书记(死刑),而且促进了立法进程,半年之后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很多条款吸取了南丹矿难的教训。

    可以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和传统的纸媒和电视台一样,已经成为今天社会舆论的主流媒介。衡量互联网对舆论聚合功效的指标包括:网站Page View、新闻跟帖数;BBS注册用户、同时在线用户、发帖数、浏览数、跟帖数;网上文章转载率;博客点击量。网上舆情还经常伴随网下的联动,比如传统媒体(报刊、电视台)的呼应,乃至现实行动,包括上访、群体性事件。

    互联网的普及,对于公民社会的培育、公共空间的拓展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的作用,对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二、2007年互联网舆情揭示的社会心理

    1.社会敏感问题经常成为网络舆论焦点

    网民是一个极为庞杂的社群,网上的议论从最正统的政治理论学习心得,到最前卫的个人感情和性交往的私密感受,七嘴八舌,五彩缤纷。面对如此纷繁的网上声音,我们的做法是三个集中:一是集中于那些网民普遍关注的BBS论坛,二是在特定BBS论坛中集中于那些网民普遍关注的事件/话题,三是在特定事件/话题中集中于那些浏览数和跟帖数较多的帖子。时间从2007年1月1日到11月20日。

    我们抽取3家有代表性的BBS作为样本:

    “强国论坛”:国内最早中文论坛,人民网创办于1999年5月9日,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的第二天。原名“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40天后更改为现名。作为《人民日报》背景的网站,经常邀请嘉宾解读时事,反映党和政府政策精神的主旋律,同时作为民间论坛,又在国内外吸引了一大批关注时政的民间网友。保守和激进观点在“强国论坛”争论不休,它被称为中国舆情的晴雨表之一。

    “凯迪社区”: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论坛,关注时政、文化等严肃问题,思想前卫,观点尖锐泼辣,最高日发帖超过3万。“猫眼看人”为“凯迪社区”主打板块。

    “天涯社区”:关注的话题非常广泛,从诗词、散文、书画、对联到体育、娱乐八卦、饮食、旅游、数码、摄影,从职场、创业、管理、法律到股市、房产、汽车,从情感、女性、亲子到绿色文化、国际观察,是新生代的时尚虚拟社区。忠诚用户数百万,同时在线数8万。“天涯杂谈”和“关天茶舍”是“天涯社区”主要时事板块,跟帖数量很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IT09数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