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IT09数码网 > 数码 > 数码相机 > 正文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开馆 勾起“中国制造”的集体记忆

http://www.it09.cn 时间:2012-06-26 11:43来源:和讯科技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在位于重庆南路308号正式开馆。新民网记者 袁蓉 重庆南路摄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在位于重庆南路308号正式开馆。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在位于重庆南路308号正式开馆。新民网记者 袁蓉 重庆南路摄

    博物馆展出国产老相机珍品120余台、国外老相机珍品80余台,包括各种相机镜头附件等共200多件。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在位于重庆南路308号正式开馆。新民网记者 袁蓉 重庆南路摄

    陈列有50年代末国产相机研制开始上海所生产的各种型号、式样的相机以及影响中国相机发展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世界相机。

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在位于重庆南路308号正式开馆。新民网记者 袁蓉 重庆南路摄

    据了解,博物馆展出国产老相机珍品120余台、国外老相机珍品80余台,包括各种相机镜头附件等共200多件。陈列有50年代末国产相机研制开始上海所生产的各种型号、式样的相机以及影响中国相机发展的具有100多年历史的世界相机。例如国内东风牌120型相机,当时生产仅97台,在国际相机收藏界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而一旁的“红旗20”旁轴平视取景照相机在“稀罕度”上也不遑多让,当时也一共只生产了271台。同时,上海牌58-型、上海58-型、上海58-型、上海58-型的“全家福”亮相方式也是国内首次。

    此条作业线历经多次改制后生产和停产,在深具老相机制造情怀的“海鸥人”及技师团队和陈海汶的执着努力下,终于在这里,还原关于老相机收藏制造的传奇。如今,在这最后一条海鸥照相机作业线上,407种零件、89道工序,由10多个资深技师亲手装配、调校7个小时,诞生出一台全机械120双反(胶片)相机“海鸥”4A-109型相机。

    馆内工作人员称这条作业线为“活化石”,而作业线上的人员多是些退休的“老法师”,顾月英就是其中的一位。55岁的顾月英其实早就退休了,如今还会回到作业线上,拿起她熟悉的相机,完全是因为舍不得。1975年,18岁的顾月英进入上海照相机总厂装配车间做检验员,一做就做到了退休,经过她手上检验的相机就有几十万台之多,她的青春和年华都和相机有关。顾月英的孙子已经5岁了,重返作业线,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个孙子,孙子也想念她,整天嚷嚷着找奶奶,“但是始终放不下相机,也舍不得这些一起工作的老同事们”。

    连动快门,闭门好不好,顾月英听声音就能听出来;走自拍,需要相机既稳又准,8-12秒不能多不能少,顾月英不用掐表就能摸准。转光圈、同步导板、翻大顶盖、试片……一连贯的动作,顾月英的手指不停歇,几分钟功夫,相机好不好她已经了然于心了。

    用国产相机记录这个年代

    博物馆原计划明日正式对外开放,今天仅仅是开幕仪式,但是不少摄影发烧友早早得便来到这里参观,最早到的参观者7时许就到了现场。在这些参观者中,最特别的莫过于“老海鸥人”周文亮,他是上海照相机总厂的原副厂长,1975年进厂以来,他已和相机结缘30多年。

    “一进门的34个厂家相机展示,一下子把我拉回那个年代,就像看到了很多老朋友,勾起了往昔的回忆”,周文亮说,博物馆的存在唤起了他作为“老海鸥人”的情怀和记忆,那种集体记忆会在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不仅如此,他也希望博物馆的存在可以振兴国产照相机产业,“老一代摄影家刚开始拍照的时候,都是用海鸥相机,总不能让新摄影家都用进口相机吧”。

    博物馆创始人陈海汶是个低调的人,前前后后的忙碌,时而和参观者聊聊,时而安静得看着老技师工作。“我们的照相机工业曾经距离世界领先地位很近,但是如今却拉开很大的距离”,陈海汶表示,希望中国的照相机工业能再度兴起,大家可以用自己国家生产的照相机,拍摄自己的故乡,记录我们这个时代。

    对于博物馆未来的发展,陈海汶说,他还想要推动建立上海摄影博物馆,不局限于照相机,更多加入艺术、摄影等展示内容,建立一个摄影者之家。

    临走时,记者看到博物馆的墙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感谢大家于此分享和见证关于相机时代、关于老相机制造与收藏、关于我们所曾经记录和即将记录的未来”,或许我们除了分享和见证,更需要去践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IT09数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