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IT09数码网 > 热点 > 数码快讯 > 正文

长征七号缩比返回舱成功着陆(2)

http://www.it09.cn 时间:2016-07-04 08:36来源:IT09数码网

  北京时间26日15时41分,搭乘长征七号火箭升空的多用途缩比返回舱在经过近20个小时的飞行后成功着陆在东风着陆场的预定区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专家刘成军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返回舱返回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除了大家知道的高速穿越稠密大气层时的高温灼烧、剧烈颠簸以及黑障,”刘成军说,“返回舱返回过程中更大的挑战是多种因素交错影响造成的返回弹道偏差。万一再入大气层时偏差过大,可能就无法落到预定着陆区;如果测站不能及时捕捉到目标,地面搜救力量就无法开展搜救与回收。”

  刘成军说,这次任务中,“远征1A”是全程自主制导控制,也就是每一次调姿,每一次控制,调多大、控多少完全自己计算决定。由于地面无法干预修正,再加上自主制导控制算法限制,火箭入轨偏差和“远征1A”每一次的自主控制误差无法完全消除,最终就有可能导致返回舱再入大气层时的误差较大。

  为有效解决误差问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科技人员精确计算出返回制动点火前的轨道,并及时给“远征1A”注入导航修正参数,从而确保了返回制动控制满足返回舱和“远征1A”分离的精度要求。

  据刘成军介绍,为了提升后续航天员返回过程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多用途缩比返回舱采取了全新气动外形,这样空气的升力更大,航天员返回时承受的过载就会小很多。然而,这样一来,给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行测站引导和落点预报带来了很大困难。

  刘成军说,“另外,全新的返回过程控制方式和气动特性,使得返回动力学计算模型更为复杂,想要精确计算返回舱的位置引导测站跟踪、准确预报落点引导搜救回收更加困难。这次返回的落点散布范围是以往神舟飞船返回舱的28倍。”

  搜索回收特点

  返回时不受地面测控系统控制

  着陆场区指挥部副指挥长邹利鹏介绍,这次任务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返回舱是以弹道式返回,也就是返回舱返回时不受地面测控系统控制,与以往的飞船升力控制方式返回不同的是,弹道式返回落点散布范围大,约两万多平方公里。这与试验目的有关。这次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返回,目的是验证返回舱的气动外形设计,获取气动力和气动热等相关数据,为新一代飞船研制积累试验数据。使用弹道式返回可以降低控制成本。同时,无控制返回本身就是飞船返回的故障模式,这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新一代多用途飞船研制。

  其次是把返回舱瞄准点放在沙漠腹地。由于以沙漠腹心为中心的周边地形复杂,有沙漠、山地、草湖、河谷、戈壁、沙化草地等,基本涵盖了需要进行试验的环境。而且不同地形有不同的搜索回收举措,各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搜索力量应对不同环境、完成不同类型任务的能力。

  回收任务原则

  空中搜索定位地面处置回收

  “针对返回舱着陆散布范围大、落点不确定的特点,着陆场区指挥部确定了‘空中搜索定位、地面处置回收’的原则,确保完成好返回舱的搜索回收任务。”邹利鹏详细介绍了具体的实施步骤。

  找准时间空域。确立三支地面分队和一支回收预备队。他们以理论瞄准点为中心,呈品字形于回收日前一天提前部署到预定地域。回收日当天根据返回舱新的预报落点,由距离最近的地面分队前出靠拢;空中分队根据气象实况与回收日当天的第一次落点预报决定前出的时域,再根据后续落点预报决定收拢的时域。

  抵近施放作业人员展开回收处置。空中分队在获取最后落点预报后,根据直升机和预定落点的距离确定升空搜索时间。升空后,空中任一分队发现目标后及时报告指挥所并锁定跟踪。指挥机指挥搜索,引导3架搜索直升机分队以三角形布阵抵前悬停施放作业人员,到返回舱前实施处置,真正实现舱落机到。

  地面分队前出增援。最近的地面分队在返回舱落地后迅速向目标靠拢,抵达返回舱着陆地域后协同空中分队完成返回舱的处置、吊装与转运。

  “十三五”规划

  完成空间站试验核心舱建设

  “长七”首飞成功,也拉开了我国航天“十三五”精彩大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杨保华介绍说,除“长七”“长五”首飞外,“十三五”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每年承担的宇航任务都将在20次以上,每年都有重大的宇航型号任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IT09数码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